棒壘球一直在國內都是相當受歡迎的運動,民眾除了在網路、電視轉播上關心自己喜愛的選手球隊表現以外,也有不少人選擇戴起手套、拿起球棒踏上紅土地親身體驗這種運動獨特的步調與魅力。
然而,每種運動或多或少都會在身體累積負擔而受傷,據統計其中上肢傷害占約60%、軀幹與腰椎佔了約15%、下肢則佔25%。這裡就針對這些常見的運動傷害來做一點分析,讓喜愛這類運動的朋友了解其相關的背景知識。
夾擠症候群是棒壘球運動上肢問題中最常見的,會在投擲或者揮棒過程中造成不適,影響運動的表現;而造成夾擠最主要的原因是肩胛骨與肱骨之間的關節在動作過程中出現下列問題:
- 關節囊或韌帶等被動組織張力失衡
- 肌肉或肌腱出現力量失衡或動態異常
- 神經肌肉或血行問題造成動作控制障礙
一般夾擠症候群不會造成嚴重的問題,多數為動作過程中在肩膀後外側出現輕微酸痛或者運動後出現輕中度的發炎症狀且不持續超過兩天;但是如果長期沒有尋求專業幫助而讓疼痛造成動作上的代償或者長期摩擦肌腱造成鈣化,嚴重的話有機會發生肌腱斷裂的現象,進而造成半永久的肩關節功能缺損。
物理治療師徒手治療可以讓軟組織恢復張力與動態上的平衡,並在評估後搭配適當的肩關節力量與功能性訓練,可以有效長期穩定肩膀避免復發,讓病人在治療後充分享受棒壘球的樂趣。
胸廓出口症侯群也是棒壘球運動員常見的問題之一,與夾擠症候群不同,此問題出現的關鍵大多不在肌肉骨骼上,通常是因支配或供應肩膀的周邊神經(臂神經叢)或動脈(肱動脈)在運動過程中暫時性的被肌肉或骨骼壓迫,進而出現手臂、指、掌出現酸、麻、痛甚至無力的症狀。
輕度的TOS可以經由徒手治療去調整骨骼的彈性或者肌肉的張力來改善壓迫的狀況;嚴重的TOS大多屬於先天神經肌肉路線上的異常壓迫,通常需要照會骨科醫師在評估過後決定是否開刀來修正結構上的問題。
- 腰椎傷害: 椎間盤突出(HIVD)、薦髂關節失能(SI dysfunction)
在腰椎部分,由於球員無論是在投擲、打擊過程中都會大量用到身體扭轉的動作來增加球飛行的距離,所以不當的投球姿勢或打擊動作也常造成腰椎的傷害(15%)。以單純腰椎旋轉這個動作來說,對椎間盤外圍的環狀纖維來說負擔更是顯著,一旦動作品質不佳或者本身椎間盤在結構上存在舊有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椎間盤外圍纖維環的形變或破裂,引起椎盤的不穩定,進而膨出或椎間盤突出引起劇烈下背痛。
除此之外,由於打擊或跑壘過程中常常出現單腳站立或側身滑壘的動作,這些單腳受力的動作長期下來會造成骨盆兩側的薦髂關節受力不均,造成結構上或動態上失衡,會讓站立或行走過程中腰椎骨盆擺動不平衡,嚴重可能造成神經根症狀而在腰、臀、下肢出現痠麻痛。
在其他部分,由於棒壘球不論在投球、打擊、跑壘、防守上都是屬於比較偏向爆發力的運動,所以肌肉骨骼在動作瞬間會承受比較大的負擔,一旦動作不正確或出力不當,很容易受傷。
一般來說,大多數輕、中度的急性傷害在前2~3天都是以"PRICE"為主要緊急處置,而在適當休息與保護下約莫3~4周就會自然恢復,再搭配漸進式的運動訓練就可以慢慢恢復其功能。
但如果在以上緊急處理2~3周後仍有明顯不適或者症狀在3天內明顯惡化,就建議直接尋求醫療人員的專業評估,確認有無較為複雜的傷害,搭配徒手與運動去恢復患處。或者在評估後如果有必要,轉介相關科別(如骨科)安排影像學(X-ray、MRI)等檢查確認是否有較明顯的結構上的問題。
有任何身體上痠痛、疼痛的困擾或想知道的物理治療的相關資訊
歡迎與我們聯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