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0

物理治療所的特色

   

  "當我跌倒、意外撞到、運動受傷、長期肩頸腰背痠痛究竟應該找誰幫我呢?"
        "骨科?   復健科?    還是物理治療師?"



        這個解出問題的答案之前,由於這三個專業在臨床業務範疇上有相當緊密的關係,我們必須先去了解一下,骨(外)科、復健科、物理治療所之間的特色,這三者之間可以處理的問題有什麼差別,才能知道去尋求適合自己問題的專科或單位的醫療專業幫助。

  • 骨科


        顧名思義,專業的範疇圍繞於"骨骼"的相關問題。基本上在台灣骨科處理的疾病主要是針對肌肉骨骼結構的問題為主,如骨折(結構性手術固定)、嚴重性的關節退化(關節置換)、骨質增生(骨刺切除)、周邊韌帶肌腱斷裂(手術修補)等,也常常搭配超音波、X光或者MRI(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去確認受傷部位的損傷程度。


        但是也由於主要處理的問題為"結構性"相關,所以當症狀的原因不是因為結構異常或者明顯異常的話,骨科能提供的幫助就較為有限。在臨床上,也常常搭配症狀治療相關藥品去舒緩不適感或減少疼痛。



  • 復健科


         "復健 (Rehability)"一詞主要出現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對於大量戰爭傷殘病患的出現與相關的醫療需求。在國外,復健團隊的主要成員為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等組成。

       
        在台灣,為了因應國內健保為主的醫療環境,設立了"復健科醫師"一職,負責開立臨床上相關需求的醫療處方,再轉由治療師等一線醫療專業人員去評估與治療,所以工作以初部評估、復健相關資源整合為主。

        國內一般復健科診所的治療因健保制度的限制與影響,復健科診所內骨科相關問題多以症狀舒緩等電熱療項目為主,部分診所有提供神經相關與小兒相關的醫療,但因現實上的困難並不普遍。與骨科相同,常常會搭配影像學與症狀相關藥物進行治療。



  • 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所的法規從84年前後就已經在立法院確立,但由於大環境的接受度與健保體制的影響,近年來物理治療所才慢慢地普及在基層醫療單位,其中以雙北市最為密集。在台灣,物理治療所由於大多以骨科相關醫療服務為主,加之健保給付點數的限制,所以大多以自費收費配合預約制作為主要的診療模式。除此之外,物理治療所的主持者通常為物理治療師而非醫師,所以相較於國外,在國內到治療所接受治療前,病人需先具被照會單、醫囑、診斷證明書三者其一,再向治療所進行預約治療;不過大部分國內治療所由於現實上為了減少程序的繁雜與出錯,通常會有配合的診所可以讓病人方便取得以上書面需求,病人可以向治療所先行詢問。

        每間物理治療所的常用手法或者詳細治療內容,會因為治療師本身所學的評估、治療學派不同而有一定程度的差別,但大致上以解剖學生理學與相關實證醫學的專業為背景基礎再去發展治療模式;通常在病人接受治療師針對問題的評估後,治療師會針對問題與病人先行討論治療的方法、進度、預後與相關的治療風險,再視病人的意願進行治療,所以比較能對病人的問題做出比較有專一性、安全性與高效度的療程安排。

        與傳統健保骨科或復健科診所的不同之處,主要因為不受健保醫療項目的限制,治療師可以在各種習得的手法裡依照病人的問題需求做出多選擇的搭配,就不需仰賴大量的儀器做治療,也不使用各種症狀藥品(消炎藥、肌肉鬆弛劑),而在有需要的時候改以非藥性的冷熱敷去消除治療後的不適,或者向病人教學需配合的肌肉關節(包含周邊核心肌群)強化運動,達到治療完成後長期穩定的狀態。

以下就大致上列出物理治療所可以服務的相關疾病與問題:

  • 脊椎問題
        椎間盤突出(落枕、閃痛)、神經根病變(壓迫)、椎孔狹窄、脊椎側彎、骨盆(薦髂關節)失能
      
  • 周邊關節問題
         胸廓出口症候群、顳顎關節失能、嬰幼兒斜頸、五十肩(粘連性關節炎)、旋轉肌腱炎、夾擠症候群、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腱鞘炎)、足底筋膜炎、腕隧道症候群、板機指、梨狀肌症候群、跑者膝、髕骨軟化症候群、足弓異常、肌肉(韌帶)拉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 上頸椎問題
    頭暈、偏頭痛、眼窩脹痛、失眠、自律神經障礙

  • 其他
        運動(核心肌群)處方指導、鞋墊輔具諮詢、職因姿勢不良矯正、關節術後(動作、肌力)訓練、步態異常評估


有任何身體上痠痛、疼痛的困擾或想知道的物理治療的相關資訊
歡迎與我們聯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