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0

物理治療所的特色

   

  "當我跌倒、意外撞到、運動受傷、長期肩頸腰背痠痛究竟應該找誰幫我呢?"
        "骨科?   復健科?    還是物理治療師?"



        這個解出問題的答案之前,由於這三個專業在臨床業務範疇上有相當緊密的關係,我們必須先去了解一下,骨(外)科、復健科、物理治療所之間的特色,這三者之間可以處理的問題有什麼差別,才能知道去尋求適合自己問題的專科或單位的醫療專業幫助。

  • 骨科


        顧名思義,專業的範疇圍繞於"骨骼"的相關問題。基本上在台灣骨科處理的疾病主要是針對肌肉骨骼結構的問題為主,如骨折(結構性手術固定)、嚴重性的關節退化(關節置換)、骨質增生(骨刺切除)、周邊韌帶肌腱斷裂(手術修補)等,也常常搭配超音波、X光或者MRI(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去確認受傷部位的損傷程度。


        但是也由於主要處理的問題為"結構性"相關,所以當症狀的原因不是因為結構異常或者明顯異常的話,骨科能提供的幫助就較為有限。在臨床上,也常常搭配症狀治療相關藥品去舒緩不適感或減少疼痛。



  • 復健科


         "復健 (Rehability)"一詞主要出現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對於大量戰爭傷殘病患的出現與相關的醫療需求。在國外,復健團隊的主要成員為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等組成。

       
        在台灣,為了因應國內健保為主的醫療環境,設立了"復健科醫師"一職,負責開立臨床上相關需求的醫療處方,再轉由治療師等一線醫療專業人員去評估與治療,所以工作以初部評估、復健相關資源整合為主。

        國內一般復健科診所的治療因健保制度的限制與影響,復健科診所內骨科相關問題多以症狀舒緩等電熱療項目為主,部分診所有提供神經相關與小兒相關的醫療,但因現實上的困難並不普遍。與骨科相同,常常會搭配影像學與症狀相關藥物進行治療。



  • 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所的法規從84年前後就已經在立法院確立,但由於大環境的接受度與健保體制的影響,近年來物理治療所才慢慢地普及在基層醫療單位,其中以雙北市最為密集。在台灣,物理治療所由於大多以骨科相關醫療服務為主,加之健保給付點數的限制,所以大多以自費收費配合預約制作為主要的診療模式。除此之外,物理治療所的主持者通常為物理治療師而非醫師,所以相較於國外,在國內到治療所接受治療前,病人需先具被照會單、醫囑、診斷證明書三者其一,再向治療所進行預約治療;不過大部分國內治療所由於現實上為了減少程序的繁雜與出錯,通常會有配合的診所可以讓病人方便取得以上書面需求,病人可以向治療所先行詢問。

        每間物理治療所的常用手法或者詳細治療內容,會因為治療師本身所學的評估、治療學派不同而有一定程度的差別,但大致上以解剖學生理學與相關實證醫學的專業為背景基礎再去發展治療模式;通常在病人接受治療師針對問題的評估後,治療師會針對問題與病人先行討論治療的方法、進度、預後與相關的治療風險,再視病人的意願進行治療,所以比較能對病人的問題做出比較有專一性、安全性與高效度的療程安排。

        與傳統健保骨科或復健科診所的不同之處,主要因為不受健保醫療項目的限制,治療師可以在各種習得的手法裡依照病人的問題需求做出多選擇的搭配,就不需仰賴大量的儀器做治療,也不使用各種症狀藥品(消炎藥、肌肉鬆弛劑),而在有需要的時候改以非藥性的冷熱敷去消除治療後的不適,或者向病人教學需配合的肌肉關節(包含周邊核心肌群)強化運動,達到治療完成後長期穩定的狀態。

以下就大致上列出物理治療所可以服務的相關疾病與問題:

  • 脊椎問題
        椎間盤突出(落枕、閃痛)、神經根病變(壓迫)、椎孔狹窄、脊椎側彎、骨盆(薦髂關節)失能
      
  • 周邊關節問題
         胸廓出口症候群、顳顎關節失能、嬰幼兒斜頸、五十肩(粘連性關節炎)、旋轉肌腱炎、夾擠症候群、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腱鞘炎)、足底筋膜炎、腕隧道症候群、板機指、梨狀肌症候群、跑者膝、髕骨軟化症候群、足弓異常、肌肉(韌帶)拉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 上頸椎問題
    頭暈、偏頭痛、眼窩脹痛、失眠、自律神經障礙

  • 其他
        運動(核心肌群)處方指導、鞋墊輔具諮詢、職因姿勢不良矯正、關節術後(動作、肌力)訓練、步態異常評估


有任何身體上痠痛、疼痛的困擾或想知道的物理治療的相關資訊
歡迎與我們聯繫喔!

2015/07/16

常見的棒球運動傷害及傷後訓練

 

        棒壘球一直在國內都是相當受歡迎的運動,民眾除了在網路、電視轉播上關心自己喜愛的選手球隊表現以外,也有不少人選擇戴起手套、拿起球棒踏上紅土地親身體驗這種運動獨特的步調與魅力。





     
         然而,每種運動或多或少都會在身體累積負擔而受傷,據統計其中上肢傷害占約60%、軀幹與腰椎佔了約15%、下肢則佔25%。這裡就針對這些常見的運動傷害來做一點分析,讓喜愛這類運動的朋友了解其相關的背景知識。



  •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夾擠症候群是棒壘球運動上肢問題中最常見的,會在投擲或者揮棒過程中造成不適,影響運動的表現;而造成夾擠最主要的原因是肩胛骨與肱骨之間的關節在動作過程中出現下列問題:
    • 關節囊或韌帶等被動組織張力失衡
    • 肌肉或肌腱出現力量失衡或動態異常
    • 神經肌肉或血行問題造成動作控制障礙
   
        一般夾擠症候群不會造成嚴重的問題,多數為動作過程中在肩膀後外側出現輕微酸痛或者運動後出現輕中度的發炎症狀且不持續超過兩天;但是如果長期沒有尋求專業幫助而讓疼痛造成動作上的代償或者長期摩擦肌腱造成鈣化,嚴重的話有機會發生肌腱斷裂的現象,進而造成半永久的肩關節功能缺損。
       物理治療師徒手治療可以讓軟組織恢復張力與動態上的平衡,並在評估後搭配適當的肩關節力量與功能性訓練,可以有效長期穩定肩膀避免復發,讓病人在治療後充分享受棒壘球的樂趣。



  • 胸廓出口症候群(TOS)
        胸廓出口症侯群也是棒壘球運動員常見的問題之一,與夾擠症候群不同,此問題出現的關鍵大多不在肌肉骨骼上,通常是因支配或供應肩膀的周邊神經(臂神經叢)或動脈(肱動脈)在運動過程中暫時性的被肌肉或骨骼壓迫,進而出現手臂、指、掌出現酸、麻、痛甚至無力的症狀。
        輕度的TOS可以經由徒手治療去調整骨骼的彈性或者肌肉的張力來改善壓迫的狀況;嚴重的TOS大多屬於先天神經肌肉路線上的異常壓迫,通常需要照會骨科醫師在評估過後決定是否開刀來修正結構上的問題。



  • 腰椎傷害: 椎間盤突出(HIVD)、薦髂關節失能(SI dysfunction)
        在腰椎部分,由於球員無論是在投擲、打擊過程中都會大量用到身體扭轉的動作來增加球飛行的距離,所以不當的投球姿勢或打擊動作也常造成腰椎的傷害(15%)。以單純腰椎旋轉這個動作來說,對椎間盤外圍的環狀纖維來說負擔更是顯著,一旦動作品質不佳或者本身椎間盤在結構上存在舊有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椎間盤外圍纖維環的形變或破裂,引起椎盤的不穩定,進而膨出或椎間盤突出引起劇烈下背痛。



        除此之外,由於打擊或跑壘過程中常常出現單腳站立或側身滑壘的動作,這些單腳受力的動作長期下來會造成骨盆兩側的薦髂關節受力不均,造成結構上或動態上失衡,會讓站立或行走過程中腰椎骨盆擺動不平衡,嚴重可能造成神經根症狀而在腰、臀、下肢出現痠麻痛。


  • 肌肉、肌腱、韌帶急性傷害
        在其他部分,由於棒壘球不論在投球、打擊、跑壘、防守上都是屬於比較偏向爆發力的運動,所以肌肉骨骼在動作瞬間會承受比較大的負擔,一旦動作不正確或出力不當,很容易受傷。
        一般來說,大多數輕、中度的急性傷害在前2~3天都是以"PRICE"為主要緊急處置,而在適當休息與保護下約莫3~4周就會自然恢復,再搭配漸進式的運動訓練就可以慢慢恢復其功能。


        但如果在以上緊急處理2~3周後仍有明顯不適或者症狀在3天內明顯惡化,就建議直接尋求醫療人員的專業評估,確認有無較為複雜的傷害,搭配徒手與運動去恢復患處。或者在評估後如果有必要,轉介相關科別(如骨科)安排影像學(X-ray、MRI)等檢查確認是否有較明顯的結構上的問題。

有任何身體上痠痛、疼痛的困擾或想知道的物理治療的相關資訊
歡迎與我們聯繫喔!


2015/07/02

職業與物理治療 音樂演奏者篇


        音樂演奏是一門需要大量時間去淬鍊的技能,許多演奏者都是從小就開始接受大量且長時間的訓練;隨著演奏技巧越來越精煉,各種樂器演奏時的固定姿勢或者大量反覆的關節使用,也會隨著時間凸顯出其對身體傷害的影響,甚至影響在音樂專業上演出的表現。

        由於這些問題累積的時日久遠,相對的治療與調整通常也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這裡就對演奏者臨床上各種常見的問題做個分析,希望能讓演奏者們對身體不適背後潛在的傷害有進一步的了解,並能及早主動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醫療幫助。


  • 肩頸問題


        以頸椎而言,小、中提琴或者長笛這類的演奏者由於需要長期使用頭頸夾琴或者轉頸向單側演奏,其非對稱的演奏動作就容易造成頸椎肌肉張力不平衡、頸椎小關節面失能甚至長期慢性的頸椎椎間盤不穩定,進而造成從肩頸上臂、手掌指的痠、痛、麻甚至合併上頸椎症狀(偏頭痛、眼窩脹痛)等問題。

          演奏者從學生時代到能獨當一面征服舞台,都需要相當大量的練習,這些不為人知的練習過程中,常常需要長時間保持同樣的姿勢。因此,無論有沒有明顯症狀,對於脊椎來說累積下來的傷害就相當的可觀。


  • 下背、腰椎問題
        另外,管樂及其他的大部分樂器的演奏則是以坐姿或站姿為主,但由於演奏過程除了長時間固定姿勢以外,還常常出現長時間的駝背,易造成腰薦椎的病變;甚至當需要用腹部進行換氣演奏時,由於同時間腹內壓的上升,椎間盤突出的機率就會大幅度的上升,造成晨間(剛睡醒時)的慢性疼痛、下肢痠麻痛或者劇烈的下背痛影響站立或走路等基本動作功能。




  • 四肢麻痛問題 

        對於打擊樂器或鋼琴等使用大量手指掌或者腳踩動作的演奏族群而言,關節使用過度造成的疲勞性肌肉、肌腱和韌帶等傷害相當的常見。這類問題其根本原因是身體的修復速度跟不上過度練習演出造成的損耗。一般來說,適度的休息或者降低練習的頻率及強度約2~3周後就會有明顯改善,但若症狀持續超過三周以上或者出現麻、帶狀痠痛等症狀,其真正的原因可能就不再單純,甚至要考慮是否有神經根壓迫等病變的可能,建議盡早尋求徒手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可避免對演奏生涯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有任何身體上痠痛、疼痛的困擾或想知道的物理治療的相關資訊
歡迎與我們聯繫喔!


2015/07/01

職業與物理治療 工程師篇

        在台灣,不論是傳統產業或者科技業,工程師在這些領域裡都是重量級的成員。無論是專門於研發領域或者現場設備維護,工程師需要在超長時間下維持高度的專注度。在這樣的形態下長久工作,許多相關的職業病造成的不適就是除了機台異常或程式bug肆虐等問題以外,會讓他們工作時相當困擾且相當影響效率與生活品質的兇手。
 
      這裡就稍稍做一些分析,看看在臨床上常見的問題有那些,又該如何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幫助。





  • 慢性下背痛或肩頸痠痛:

        這類問題的原因非常複雜,但整體來說,與長時間工作時相同姿勢的持續有關。
        基本上,對於身體來說,只要長時間的固定姿勢就一定會造成特定某些身體部位或組織持續受力或用力,進而帶來相當程度的疲勞與不適,其嚴重程度一旦超過身體能自我復原的界線,就會產稱"疾病"。姿勢的好與壞,與不舒服的出現與否沒有絕對的相關,但是卻有相對的影響;換句話說,客觀上好的工作姿勢會比壞姿勢較不容易出問題。
       那當我有這些問題時,該求助於物理治療師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沒有絕對,但是通常會建議當不適感出現兩周至一個月以上,就該尋求治療師的評估與治療,也許其嚴重程度不至於是"病",但適度徒手治療與調整能有效改善,再藉由核心肌群肌力運動教學去加強並穩定身體平衡,避免問題成"病"。

  • 強烈頸、腰背疼痛: 


        這類問題常會很大幅度影響動作功能的表現(頭不能轉,腰不能彎),其強烈疼痛也會讓人在生活中窒礙難行。常見的原因有"椎間盤突出"(落枕、閃到腰)、"急性脊椎椎體小關節面失能"、"急性脊椎旁肌肉拉傷"等。
       與四肢的扭傷拉傷不同,這類問題雖然都屬於急性症狀,但都建議直接尋求治療師的幫助;適度的徒手減壓或椎間盤復位手法的運用,能在單次治療中快速舒緩劇烈的疼痛與恢復動作功能,再搭配冰敷或者自我復位運動的教學,能有效地在短期間內解決此類疾病。避免長時間疼痛與動作失能造成代償,而影響其他正常部位的功能而成"病。 

  • 偏(頸因性)頭痛:

        頭痛也是工程師是相當常見的問題之一,但是一般時候遇到這類不適,大部分人都是習慣到藥房購買成藥(頭痛藥)服用。對於症狀而言,藥物的服用能快速地舒緩部分這類的問題,但要是偏頭痛的問題太常發生或者症狀的強度太高,長時間高頻率的服用藥物就顯得沒有效益了,治標不治本。
        就統計來說,全世界47%的人口受頭痛所困擾,甚至影響睡眠品質或有劇烈噁心想吐的合併症狀出現。國際頭痛協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在2013年將頭痛分為三大項14類,其中"次發性頭痛"在物理治療師的專業範圍內,常常發現是上頸椎偏位造成症狀的類型(15~20%),這類頭痛屬於良性且容易復發,由於根本原因與頸椎的結構異常、張力失衡有關,所以徒手治療能快速有效的改善症狀與降低頻率的發生。 

  • 其他上肢或下肢酸、麻、痛等問題:

        這類問題也相當的複雜,可能與神經壓迫有關,也有可能是單部位的肌肉骨骼問題造成,通常需要進一步做動作或功能測試,才能確定問題的原因。由於其出現症狀的部位常常與真正的病灶不同位置,所以尋求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與測試,並在需要時搭配影像學的判斷才能準確的找出問題的原因。


有任何身體上痠痛、疼痛的困擾或想知道的物理治療的相關資訊
歡迎與我們聯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