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到底該不該動?怎麼樣的活動才是適合且安全的?
AS的特點就是「如果因為疼痛而不敢活動;越容易惡化並產生更強烈的疼痛」,所以「如何維護關節穩定,保持軟組織彈性及柔軟度」便成為首要的議題!
我們通常把它分為急性及慢性兩個時期來討論:
- 急性發炎時期:主要以消炎止痛、免疫調節藥物的使用,盡快把受影響且疼痛關節區域的發炎指數控制且穩定下來,約有八成的個案可獲得滿意且有效的改善;其次再輔佐緩和的動作來增加活動度並減少不適。
- 慢性穩定階段:因每位個案的病程及受影響的關節範圍的不同,每位個案用藥的方式及適合的運動模式也會有所不同;用藥的部份應遵從免疫風濕科醫師的指示用藥;運動模式則可以參考表格去選擇每個分級的患者合適的運動方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游泳雖然為AS患者常被推薦的運動項目,但隨著病程分級的不同,適合的游泳方式也須仔細選擇。
運動對於僵直性脊椎炎的影響? 有哪些居家合適的動作推薦?
國際脊椎關節炎評估協會(The Assessment of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 ASAS)提到,有關僵直性脊椎炎的十大處置準則,其中的第三、第四點分別表示:治療AS最適當的做法是藥物及非藥物方式並進,且非藥物治療的處理原則為給予患者物理治療、良好的衛教資訊及「常規運動習慣的養成」。另外,也有學者研究發現,如果AS患者有維持住運動的習慣,不管是晨間僵硬、日常生活品質、疼痛發作的狀況,都能獲得良好的改善。
另外,上段表格內所列舉的所有運動,都脫離不了要先具備良好的脊椎活動度(the mobility of the spine);因此,如何維護好脊椎關節的彈性就成為最重要的課題。
AS隨著病程演進,要特別留意的是脊椎過度往軀幹前屈(Trunk flexion)方向的變形、還有旋轉動作(Rotation of spine)的減少。所以AS的動作訓練與強化的重點內容,除了被動的伸展之外,會更著重在「主動且動態的伸展」,結合脊椎伸直(extension)、增進旋轉及利用主動動作的特性以增進脊椎的本體感覺,增進大腦對於脊椎正確位置的敏感度,更能長期且有效地維持住好的姿勢,才不會彎腰駝背而不自知。
【被動的伸展】
1. 擴胸運動: 增加胸椎、肋骨與肩胛骨聯合結構的活動性,避免胸廓(Thoracic cage)動作受限而影響心肺功能
- 擺位:找一處牆角,將雙肩舉高至90度、手肘彎曲,兩邊前手臂分別靠在兩側牆上。
- 動作:將身體重心慢慢往前、重量平均施加到兩前臂上,直到覺得雙側前胸區域有繃緊、痠痛的感覺但可忍受範圍內,停留1~2分鐘,重複1~3下。
2. 仰躺抱膝: 增加下背、腰臀區筋膜的延展性與活動度
- 擺位:仰躺,雙手抱住雙邊小腿上段。
- 動作:將膝蓋慢慢往胸口的方向拉靠近,直到覺得下背區有繃緊、痠痛的感覺並在忍受範圍內,停留1~2分鐘,重複1~3下。
小叮嚀:
做該動作時,雙腳是利用手的力量被動拉往胸口,不是主動用力靠近。過程中頭頸部維持平放,不過度用力,不因雙手出力而抬離開地面。
3. 趴跪嬰兒式: 伸展整片背部筋膜(淺背線)
- 擺位:四足跪姿。
- 動作:維持手撐於地面,身體往後拱、屁股往後坐直到漸漸碰到腳跟;後背出現緊繃的感覺,停留1~2分鐘,重複1~3下。
小叮嚀:
過程中盡可能維持臀部貼於後腳跟上,在此前提下可把雙手更往前方作最大限度的延展,下巴可以向後往胸口的方向內收,並讓視野看往胸口而低頭。
【主動的動態伸展】
1. 坐抗力球伸展: 強調骨盆及脊椎分節動作,除了增加軀幹往伸直(Extension)方向的伸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脊椎各節分離動作的控制去強化深層的穩定肌群、刺激脊椎每一節的本體感覺與增加小面關節的活動度。
- 骨盆後傾:將骨盆由起始位置(身體向上延伸的姿勢)作出後傾(Posterior tilt)的動作,避免動作過程中過度誘發豎脊肌群的力量。
- 順著球面躺下:此過程強調「分節」動作,藉此依序單節分離的動作誘發出每一節脊椎旁的深層穩定肌群,動作應放慢,讓自己可以清楚感覺到如何用力與脊椎關節的動作變化,利於本體感覺及自主的動作控制,直到後背全部貼於抗力球上。可於此姿勢停留約1分鐘讓脊椎獲得伸直方向的舒展。
- 起身:起身的過程由頭部開始,下巴內收而彎起頸椎抬起頭,依序由頭、頸、胸、腰、骨盆作動作,慢慢蜷曲身體,像捲壽司般、由上而下「一節一節」的離開球面。當腰椎慢慢離開球面時,最後順勢將後傾的骨盆連同整個身體,往天花板方向延伸的姿勢,回到起始姿勢動作結束。
2. 平躺轉體(單一上肢或下肢啟動動作)
- 準備姿勢:大字形平躺於地面,四肢末端稍微施加壓力於地面,目的是在過程中移動單一肢體橫跨中線至對側延展時,能紮實的做出軀幹旋轉的動作,藉此提升脊椎在旋轉時的控制能力。
- 動作:我們把動作分成「上肢」和「下肢」
- 上肢(內文中為右手):右手往天花板的方向舉起延伸,左手及雙腳持續出力緊壓地面。右手、上半身帶動向左旋轉橫跨身體中線,手掌碰觸到地面後,再把右手更往左方作最大限度的延伸;感受到身體由上而下、向左旋轉被拉展開來,直至骨盆被帶動旋轉至垂直地面。回復時,相反方式利用骨盆帶動脊椎由下而上旋轉,右手順勢回到起始位置結束動作。可重複3~5下,兩個方向都須進行。
- 下肢(內文為右腳):右腳先往天花板方向抬起,維持左腳及雙手持續施壓於地面。右腳、下半身啟動旋轉橫跨中線,接觸到地面後,持續往左邊延伸,感受到脊椎由下而上的扭轉伸展。回復時,身體慢慢從脊椎由上而下、帶動骨盆、右腳回到起始位置動作結束。可重複3~5下,兩個方向都須進行。
小叮嚀:
I.剛開始練習這系列動作時,為了確定過程中固定端的肢體「持續維持緊貼地面」,可請他人試著用手去拉抬,看看是否有確實做到。如此一來,才能讓身體做最大限度的旋轉與伸展,達到最好的效果。
II.動作過程速度放慢並保持平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受到脊椎一節一節活動開的感覺、並提升身體在全程中各個角度時的控制能力。
III.上肢在動作回程時,從骨盆開始由下而上啟動動作;下肢在動作回程時,則是軀幹由上而下帶出動作。切記!
II.動作過程速度放慢並保持平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受到脊椎一節一節活動開的感覺、並提升身體在全程中各個角度時的控制能力。
III.上肢在動作回程時,從骨盆開始由下而上啟動動作;下肢在動作回程時,則是軀幹由上而下帶出動作。切記!
上述的內文及自主練習的動作皆無法取代正式的評估、診斷或治療,執行時請量力而為;若不清楚自己的身體適合什麼樣程度的訓練,還是先請合格的物理治療師評估後,才能根據每個人問題程度與需求特性設計出適合自己狀況的訓練方法合跟動作組合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