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4

常見的籃球運動傷害及傷後訓練

        在國內,由於場地的普及與美國職籃(NBA)和各種國際賽事轉播的影響下,籃球在我國年輕族群是非常盛行的運動,但其高強度的跑跳動作與軀幹四肢的協調性,在暖身不足或是過度激烈時也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產生。也因幾乎全身的關節都會應用到,所以籃球的運動傷害從軀幹到四肢皆有可能發生,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籃球運動傷害。

  •  腳踝韌帶扭傷 (Ligament Sprain)
        在快速跨步過人或是防守時,籃球員常需要在不穩定的情況下橫向移動,這些動作本身對腳踝的負擔就較大,除此之外,也常發生在跳起落地時不慎踩到他人的腳,或者因場地保養不佳、硬地(水泥地)缺少緩衝,更增添腳踝扭傷的風險。一般而言,因先天解剖結構上內側韌帶比外側韌帶強壯許多,所以外側韌帶扭傷的比率較高(佔腳踝扭傷的70%~80%)
        急性期常伴隨腫脹疼痛等發炎反應,並難以行走,此時應遵守POLICE原則(保護、適量復健、冰敷、加壓、抬高),並可搭配手法與簡單足踝運動消腫;在急性期過後韌帶逐漸癒合時可能伴隨些許活動受限與步態穩定度受影響等,物理治療師能利用關節鬆動術等手法增進關節活動度,並配合本體感覺肌力訓練增加腳踝穩定度以減少扭傷復發的風險。
        另外,常使用護踝等外部輔具來預防踝部反覆性扭傷有其缺點,護具雖然提供了外在的支撐保護,但同時也犧牲了關節的活動度與減少肌肉收縮控制的需求;在我們做快速防守步伐、側向急轉直停、變向切入等高度下肢協調需求動作時,腳踝會因護具穿戴而喪失的活動度及靈敏度,可能就會讓膝蓋等鄰近關節承受額外的負擔,進而增加其他關節受傷的機會。此外,過度長期使用護踝,還會干擾此部位的本體感覺,令其控制力難以恢復、提升,甚至在心理或生理上造成依賴性,沒穿戴的時候協調控制更差,更不敢發揮其功能,連在平常的不平穩路面行走都可能不小心扭傷。
    所以護踝這類的“外力” 輔具比較適合在受傷後、復原初期時運動使用,短時間增加踝部的保護,避免二度傷害;中長期而言,增加自己的“內力”,也就是提升踝部肌肉力量、耐力、本體感覺及協調控制力,才是解決長年反覆性扭傷的保養預防之道。如果您是籃球愛好者,確有這類運動傷害後的困擾,可以現在就開始把以下訓練加入您的自主訓練清單中,提升腳踝的功能表現,跟你玻璃踝說再見囉!  
直線行走訓練
動作目的:增進踝部在動態中橫向的本體感覺及協調控制能力。
動作要點:前腳跟貼後腳尖,雙腳向前行走在一直線上,雙手自然垂放兩旁,保持脊椎向上延伸與骨盆穩定(肚臍與胸口朝前)。
注意事項:
1. 過度揮舞手臂、扭動脊椎骨盆來維持身體平衡都可能是腳踝控制不佳的代償現象 → 可將雙手插腰置於骨盆兩側,增加軀幹穩定控制;或先以較大步伐練習,等腳踝與軀幹動作較穩定後,再縮短步伐將腳跟貼緊腳尖行走。
2. 初期練習可低頭看腳,利用視覺回饋下較容易調整腳踝動作 → 較穩定後就抬起頭平視前方;更進階者閉眼行走來增加難度,訓練踝部本體感覺與控制能力。
3. 在閉眼向前走訓練穩定後,可嘗試同樣方式向後走 → 在平時不常使用的行走習慣下訓練,能增加腳踝不同動作方向的穩定性,以便應付運動中各種複雜的突發狀況。 
單腳踩踏訓練
動作目的:增進踝部動態協調與離心控制能力。
動作要點:單腳站立於階梯或穩定物邊緣,僅腳掌前1/2接觸踏階;於踏階上緩緩墊起腳尖,再緩緩將腳跟下沉至原位,重複10-20下,保持軀幹穩定且眼睛平視前方,骨盆、脊椎向上延伸。 
注意事項:
1. 若膝蓋無法保持伸直或腳跟下沉時感覺小腿後側過度緊繃影響動作 → 可能是腓腸肌(Gastrocnemius)過短,請適當伸展後再接續訓練。
2.  腳跟下沉的速度越慢越流暢越好,若中間容易停頓、抖動或無法控制動作的速度,皆表示腳踝的離心控制不佳 → 可先減少墊腳動作的幅度,待練習流暢後再嘗試較大的完整動作。 


  • 跳躍膝 (Jumper's Knee )

        在需要頻繁跳躍動作(如搶籃板、急停跳投、上籃等)的籃球運動裡,髕骨肌腱容易承受巨大張力而造成損傷;症狀痛點大多在髕骨下緣伴隨肌腱腫脹並在股四頭肌收縮時容易誘發疼痛,嚴重時會影響運動能力甚至造成肌腱斷裂。許多患者都是在感到強烈疼痛後,(不論是運動中或是休息時)甚至伴隨運動功能下降時才會有所警覺而就醫。
        臨床上,物理治療師徒手治療可使軟組織恢復正常張力,結合臀肌、股四頭肌與核心訓練在動態與張力平衡上減輕髕骨肌腱負荷,並搭配動作控制的再訓練,讓籃球愛好者以更省力、穩定的方式進行跳躍動作,達到根治又能長期穩定的目的。


  •  膝蓋韌帶扭傷 (Ligament Sprain)
        籃球屬於一種高衝擊性運動,球場上的各種肢體接觸不可避免,其中各個方向的頻繁撞擊對於膝蓋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理論上來說,膝關節結構上最穩定的角度(closing-packed position)是完全伸直時的狀態;最具可動度(鬆弛)的角度(loosing-packed position)則是微屈膝25度,在這個角度上的穩定度大多由肌腱、肌肉、等主動組織提供,若是此關節相關的肌肉控制協調不佳,外力造成的衝擊就無法全部藉由緩衝動作吸收,容易讓韌帶或關節囊等被動軟組織受到過多的拉扯或應力作用,長期下來就容易反覆發生韌帶的拉傷、扭傷,甚至瞬間遭遇極大外力而急性撕裂、斷裂。 
        籃球大多數的防守移位與進攻腳步都是在微屈膝的狀態下進行,是膝關節穩定度較差但較靈活的角度(狀態),當上半身的突然橫向位移或轉身時膝蓋控制不佳,關節會變得不穩定,形成過度外翻及脛骨外旋的狀態(如圖),讓內側副韌帶(MCL)與前十字韌帶(ACL)受力過大,若再加上來自外側的撞擊,1~3級程度不等的韌帶扭傷就可能因此產生。 
        內側副韌帶受傷,在臨床上常見症狀是膝蓋內側在跑動、跳躍等動作中感到痠、疼痛甚至無力,常有腫脹及壓通點,急性期可遵循POLICE原則處理。大多數的單純內側副韌帶扭傷,即便是第3級的完全斷裂,也很少需要手術治療,除非合併有前十字韌帶斷裂甚至半月軟骨的傷害,造成嚴重的膝關節不穩定與日常生活功能受限,才會考量外科手術治療。 
        應對1~2級的輕中度內側副韌帶扭傷,除了POLICE處理外,治療師可透過徒手治療加快消腫並減輕疼痛,降低該部位造成的組織沾黏機率,並以適當的貼紮給予支撐保護,一般來說在4~6周後即可恢復正常功能與回復一般籃球活動。長期而言,如要預防類似的傷害反覆發生,則需與治療師合作,進行整體下肢關節與動作策略的完整評估,找出膝關節易外翻不穩定的原因,並視情形給予適當的骨盆核心肌群強化、臀部肌力與耐力訓練、下肢本體感覺整合動作控制訓練等,防止錯誤的動作策略重複發生,才能有效降低韌帶受傷的風險。
深蹲訓練 
        在正確的動作指導下進行適當強度的深蹲,就是一種核心(脊椎、骨盆)與下肢整合訓練;可有效增加身體中軸穩定與髖膝控制力,同時預防跳躍膝與韌帶扭傷等膝關節運動傷害。 
動作要點:雙腳打開站立大約與肩同寬,腳尖朝前或微向外張開15度,雙手平伸,微收小腹保持脊椎直立,緩緩將臀部向後坐(想像後面有張隱形座椅),過程中保持膝蓋與腳掌在大約在同一垂直面上,大腿與地面平行即可起身。

注意事項:
1. 若脊椎無法保持平直而出現駝背或腰椎弧度過大,甚至造成腰追-骨盆處酸痛 → 可能是核心肌群力量不夠或控制力不足,應先嘗試減少蹲下的幅度(例如1/4蹲);或者先進行其他更為初階的核心控制訓練,等到脊椎骨盆的力量與本體感覺夠成熟後再執行此動作。
2. 深蹲過程中如在膝蓋前側出現壓迫感甚至疼痛 → 可能是股四頭肌過度緊繃或髖部屈曲動作不足導致膝關節壓力增加,可先適度伸展股四頭肌;另外,在臀部肌群出力不足的狀況下執行深蹲也會導致膝蓋負擔過大,可拿一個椅子放在身體後面,想像自己是要"坐下"而不是要"蹲下"進行訓練,在心理層面上增加誘因,誘發臀部肌群收縮增加此部位的動作控制。


  • 肌肉急性拉傷 (Muscle Strain)

        因籃球是極具爆發力的一項運動,在暖身不夠或是肌力動作控制不佳時容易發生急性拉傷的情形,常拉傷的部位包括大腿肌群、胸肌、背肌等。受傷後的肌肉會因身體自我保護機制而變得緊繃,此時會大幅度影響整個動作的流暢性,甚至影響日常生活的動作功能。
        在恢復過程中適當尋求專業的幫助是很重要的,因忽略而置之不理則可能會間接養成不良的動作習慣而容易產生酸痛;另外,肌肉組織也可能產生局部沾粘而造成肌肉本體彈性不佳而出現壓痛點。物理治療師可藉由徒手治療恢復肌肉柔軟度與彈性,矯正不正常動作模式,並訓練、活化被因受傷而被抑制的肌群,進而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




  • 手指(掌)挫傷 (Finger Contusion)

        也就是俗稱的『吃蘿蔔』
                在籃球運動過程中傳接球、抄截時誤判球體速度快慢時特別容易受傷,大多是手指遠端關節的肌腱、韌帶挫傷,較嚴重者可能伴隨關節錯位甚至骨折(有傷後無法動作、受傷當下聽到一聲並感到劇痛等情形)
                 治療上急性期以固定、冰敷等為主,過了急性期可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開始關節運動,必要時配合解除軟組織沾黏的治療手法來恢復關節活動度,並在完全復元前衛教病患自我貼紮以預防二次受傷。

  • 薦髂關節失能、腰椎慢性傷害

                 許多愛好籃球運動的人為了增進自我爆發力與肌力以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常會利用 重量訓練以達到更好的運動能力,然而若是在不當姿勢下從事重訓可能會增加腰椎負擔,長久之下產生不適影響表現;太過強調單一肌肉群的失衡訓練菜單也可能造成肌肉張力失去平衡,進而影響腰椎、骨盆與下肢的力學動態,造成薦髂關節功能失常。

                在解剖結構上,因薦髂關節(骨盆)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旦出現問題則往上會影響脊椎的穩定度、往下會改變下肢的動作模式而產生疼痛不適,物理治療師能以專業的評估檢視是否出現相關問題並配合徒手治療矯正骨盆失衡狀況並提供重量訓練上的專業建議。



  • 護具選擇或諮詢

        而在許多急性期或是預防運動傷害時需要穿戴護具類型的選擇上,物理治療師也能以專業的角度提供諮詢,並衛教或是幫助患者貼紮(運動白貼或肌內效貼布)以讓籃球運動愛好者能更安心快樂的去從事熱愛的運動。




有任何身體上痠痛、疼痛的困擾或想知道的物理治療的相關資訊
歡迎與我們聯繫喔!